数学小知识简短30字 数学小知识简短四年级

数学小知识简短

1、最小的自然数是0.

(1)西方研究数论认为,最小的自然数是“0”,因为“0”不仅仅表示没有,在很多情况下它还表示存在,比如说温度时,0℃就是一个分界值,此外,“0”还可以表示起点等。“

2、最小的一位数是1

记数法里有个规定:一个数的最高位不能是0。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呢?因为若没有这样的规定,0就是一位数,由此可以得出最小的两位数是00,最小的三位数是000,这样的结论显然是不对的。

延伸阅读

数学趣味小知识

◆“0”

罗马数字没有0;

五世纪时,“0”从东方传到罗马,当时教皇非常保守,认为罗马数字可以用来记任何数目,已足够用,就禁止用“0”,一位罗马学者的手册介绍了0和0的一些用法,教皇发现后,对它施以酷刑。

◆以“规”、“矩”度天下之方圆

山东省嘉祥县一座古建筑石室造像中,有两位古代神化中我们远古祖先的形象,一位是伏羲,一位是女娲。伏羲手中物体就是规,与圆规相似;女娲手中物体叫矩,呈直角拐尺形。

有两个供你选择~

数学小知识科普

简单有趣的数学小知识之一:完美的数对:5与6。

无论是±5,都可以用6的两个(包括负)因数的和表示出来。具体为:5=2+3,-5=-2+(-3),-5=-6+1,5=6+(-1)。

这种性质在因式分解的十字相乘法中很重要。要掌握好。

数学小知识顺口溜

关于数学小知识顺口溜如下:

(1)合并同类项口诀:合并同类项,法则不能忘,只求系数和,字母指数是原样。

(2)分解因式口诀:

首先提取公因式,然后考虑用公式,

十字相乘试一试,分组分解要合适。

四法若都行不通,折添展换反复试,

结果必是连乘式,相同结果幂形式。

(3)“相似”证题口诀:遇等积,化等比,横找、竖找,找相似,找不到,别泄气,等线段、等比来代替;遇等比,化等积,利用射影和圆幂。

(4)解直角三角形时,三角函数选用口诀:有斜用弦,无斜用切,宁乘勿除,取原避中。

(5)去添括号法则:去括号、添括号,关键看符号;括号前是正号,去添括号不变号;括号前是负号,去添括号都变号。

(6)解一元一次方程口诀:已知未知要分离,分离方法只需移,移项须变号,乘除要颠倒。

(7)解分式方程口诀:同类最简公分母,化成整式写清楚,求得解后须验根,原(根)留、增(根)舍别含糊。

(8)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数轴法)同右取右,同左取左,左右相交取中间左右相背是无解;(概念法)大取大,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没有了。

(9)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口诀:分式分母不为零,偶次根下负不行;零次底数不为零,整式、奇次方根全能行。

课外数学小知识

一、哥德巴赫猜想 1742年德国人哥德巴赫给当时住在俄国彼得堡的大数学家欧拉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提出两个问题:第一,是否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能表示为两个奇质数之和?如6=3+3,14=3+11等。第二,是否每个大于7的奇数都能表示3个奇质数之和?如9=3+3+3,15=3+5+7等。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它是数论中的一个著名问题,常被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二、在很久以前印度有个叫塞萨的人,精心设计了一种游戏献给国王,就是现在的64格国际象棋。国王对这种游戏非常满意,决定赏赐塞萨。国王问塞萨需要什么,塞萨指着象棋盘上的小格子说:“就按照棋盘上的格子数,在第一个小格内赏我1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赏我2粒麦子,第三个小格内赏4粒,照此下去,每一个小格内的麦子都比前一个小格内的麦子加一倍。陛下,把这样摆满棋盘所有64格的麦粒,都赏给我吧。”国王听后不加思索就满口答应了塞萨的要求。但是经过大臣们计算发现,就是把全国一年收获的小麦都给塞萨,也远远不够。赛萨的话没有错,他的要求的确是满足不了的。根据计算,棋盘上六十四个格子小麦的总数将是一个十九位数,折算为重量,大约是两千多亿吨。国王拥有至高无尚的权力,却用其无知诠释着知识的深奥。

三、古希腊的智者是怎样测量金字塔的高度的 先在地上立一竹竿,在有太阳的同一时刻分别测量竹竿的影子和金字塔的影子的长度,然后计算出竹竿长度与竹竿影子长度的比例,这个比例就是金字塔高度与金字塔影子的长度的比例。用这个比例和金字塔影长就可以计算出金字塔的高度。

简短有趣的数学小常识

小知识:哥德巴赫猜想

1742年德国人哥德巴赫给当时住在俄国彼得堡的大数学家欧拉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提出两个问题:第一,是否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能表示为两个奇质数之和?如6=3+3,14=3+11等。第二,是否每个大于7的奇数都能表示3个奇质数之和?如9=3+3+3,15=3+5+7等。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它是数论中的一个著名问题,常被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关于数学的小知识

1、最小的自然数是0.

(1)西方研究数论认为,最小的自然数是“0”,因为“0”不仅仅表示没有,在很多情况下它还表示存在,比如说温度时,0℃就是一个分界值,此外,“0”还可以表示起点等。“

(2)在研究倍数与因数时,范围限制为非零的自然数。因为“0”是除自身以外任何数的倍数,如果研究范围包括“0”,就没什么意义了,倍数和因数的教学中说明研究范围是非零自然数,就是为了保证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不是“0”。

2、最小的一位数是1

记数法里有个规定:一个数的最高位不能是0。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呢?因为若没有这样的规定,0就是一位数,由此可以得出最小的两位数是00,最小的三位数是000,这样的结论显然是不对的。

3、0不能作为除数

一是零做除数不能得到固定的商;二是零做除数不能回原。因此说:“零做除数没有意义”或“规定零不能做除数”。

4、0和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在研究倍数与因数时,范围限制为非零的自然数。所以0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质数是指含有1和它本身2个因数的自然数,而自然数“1”只有本身1这1个因数,所以自然数“1”不符合质数的要求,那么“1”不是质数。 合数是指除了1和它本身2个因数外,也就是说合数至少有3个因数,显然自然数“1”不符合合数的定义。所以,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5、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6、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7、正方形、长方形、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8、8个小正方体能够拼出一个大正方体

关于数学的小知识(10个)

数学小知识

——————————————————————————–

数学符号的起源

数学除了记数以外,还需要一套数学符号来表示数和数、数和形的相互关系。数学符号的发明和使用比数字晚,但是数量多得多。现在常用的有200多个,初中数学书里就不下20多种。它们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

例如加号曾经有好几种,现在通用”+”号。

“+”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

“-“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简写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到了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正式确定:”+”用作加号,”-“用作减号。

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两种。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个是”· “,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号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对,而赞成用”· “号。他自己还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这个符号现在应用到集合论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他认为”×”是”+”斜起来写,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

“÷”最初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线)表示除。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才根据群众创造,正式将”÷”作为除号。

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个量的差别。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学教授列考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使用起来。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菱中大量使用这个符号,才逐渐为人们接受。十七世纪德国莱布尼茨广泛使用了”=”号,他还在几何学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1631年英国著名代数学家赫锐奥特创用。至于≯””≮”、”≠”这三个符号的出现,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号”{ }”和中括号”[ ]”是代数创始人之一魏治德创造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