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 | 一人视角抑或三人视角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 ◆ ◆◆
一人视角抑或三人视角
◆ ◆ ◆◆
默顿.马克斯.吉尔(Merton Max Gill)教授的《一人视角与二人视角:弗洛伊德的<移情之爱的观察>》,这篇文章是由赵洁美女导读的,但纪要的书写却变成了我,感到由衷荣幸(有苦衷……)。不过想说的是文中观点由本人负责。
导读书籍封面
一人视角
作者吉尔教授认为,弗洛伊德在对分析情境的描述上始终在一人视角与二人视角间摇摆不定。他对二者也有相应的定义:“如果分析者被视为一个关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封闭系统,那么这个视角就是一个人的。如果分析情境被视为两个人的关系,那么这个视角就是二人的,分析师也是那情境的参与者。”可以感觉出一人视角是传统医患关系的延续,病人的问题就是其自身病患,医生的参与是消除患痛而与问题的形成无关。比如弗洛伊德关于转移的看法某些时候就是典型的一人视角:“只是病人的行为;如果病人换一个分析师,那么相同的情况还会再度发生……”。这从弗洛伊德本人经历来看是很能理解的,他开始立志想成为一名生理学家,但因为经济所迫听从老师布吕克的劝说当了一名临床医师,后来又根据布诺伊尔的建议开起了私人诊所,最后才干起精神分析来。所以早期的精神分析接待来访者、分析者更多是以接诊、看病的模式在操作。分析家本人也并没有接受个人分析的训练,就像所有医生一样并不需要把自己的身体问题处理一遍才去坐诊看病。分析家仍在一个如医生般权威的位置,分析者是一个“封闭系统”处在生病的弱势位置。但就如卡夫卡的《乡村医生》,医生自己家其实也是乱成一团,而且最后由孩子们唱出歌曲:
“高兴吧,病人们,
医生正陪着你们躺在床上!”
在此我们发现医生并没有置身于病人的情况之外,而是躺在一张床上。(注:这里我把分析家略等同于小说里的医生,这个医生类似早期的精神分析家,在如何用新发现的精神分析疗法对治心理痛苦、时代病痛时显得很无力)。
二人视角
正如上面所说,像医生一样工作的早期分析家其实与分析者抛在了同一张病床上,同一条船上。吉尔教授同样也指出了弗洛伊德的在此处的矛盾性和复杂性,认为当代精神分析所看重的“人际间”(更常见的说法是“主体间性”),即他本文中提出的二人视角,在弗洛伊德著作中也同时存在着。比如其在《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中写道:“在个体的心理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作为一种模范、一个帮助者、一个敌对者的某个别人,所以个体心理学从一开始,在其扩展和完全恰当的意义上而言,同时也是社会心理学”。也就是说不存在真正的个人心理学,所谓的自我分析只是一个自欺欺人的妄想。既然个体心理生活的产生总是伴随与彼者的关系,心理生活困境的解除也必须有类似的关系。对情境中关系的重视正是二人视角的核心观点,分析者的转移就不仅仅是自己的问题了,分析家也要承担责任(付诸行动的移情之爱)。另一面则是客体关系越来越强调把分析家的反转移归结于分析者的责任。毫无疑问对关系的看重是精神分析的一大进步,至少把审视的目光从分析者单方面挪向了分析家这方,不过在这个二元互动中并没有看到太大的出路,更多的是相互推卸责任或是虚假的意识层面疗愈(比如你当下对分析家的愤怒源于你曾经对父亲的不满……)。如何审视分析家和分析者二者的关系,依然还是要回到《乡村医生》。当医生对男孩身体右边靠近胯部的鲜花似(女性特质?)的伤口无能为力时,真正的原因是“他们已经失去了旧有的信仰;牧师会在家一件一件地拆掉自己的法衣;可是医生却被认为是什么都能的,只要一动手术就会妙手回春”。我们知道现代医学作为“科学革命”的中坚力量,为科学推翻“宗教信仰”(至少在西方)是立下汗马功劳的。分析家不能是早已失去光环的牧师,也不能是作为新的权威的医生。
第三视角
行文至此,我们发现了吉尔教授没有看到的,在分析者和分析家之外始终还有的另个视角的存在。就我自己对拉康派精神分析理论和临床的粗浅理解,三元结构正是拉康派更为强调的,比如代表三界(想象界、符号界、实在界)的波罗米结。即使是客体关系重点强调的孩子在前俄期与母亲的二元关系,在拉康派看来无论是未出生的胎儿还是已出生的婴儿与母亲之间都还有另一元的存在,拉康称之为“石祖”——这是一个想象与符号相结合的产物。这里更多取其符号、象征的维度但保留其想象的无限性。它无法真正释义,可以说是父权社会的整个运行枢纽,是规则、秩序、伦理、文化…….。这是悬在分析者与分析家之上的另一元、另一视角。在西方可以称为上帝视角(信仰)或法。在东方、在中国可以说是“道”(儒家仁义、道家道德)。分析中发生的任何事情,包括转移,都在这三个视角之下发生,当然最重要的视角是:“石祖”(法或道)。分析者、分析家都不是完全自由的,分析的有效性是需要在一定设置框架下进行,而这样的设置是遵从于石祖规则的,包括一定时长、付费、“乱伦禁忌”(非礼欲望的符号化而非行动化)……这个框架不仅针对分析者同样是针对分析家的。回到整篇文章讨论的重点:转移(移情是其子类),拉康派强调转移是对分析家假设知道的转移,我们当然清楚分析家充其量是一个悟道之人,而这个道并不能传授,只能在自由联想的言说中去参悟并归于无言。因此,分析者真正转移的是那个“道”,正是阿尔比亚德所寻求的认为苏格拉底体内拥有的agalma(小神像)。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第三视角第三元,或者说道才是“启元”。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归一。
《乡村医生》,图片来源:网络
三人视角其实也就是一个视角,因为无论分析者和分析家都在“道”的世俗的显现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倾頽、东方新时代的礼崩乐坏、多元文化的不确定性)承受伤害并在分析的言说中尽力说出个人、家族以及本民族历史的创伤,以此得以理解与修复它。这样就明白了小说《乡村医生》中病人与医生其实都遭受着同样的伤害且都无能为力,精神分析才应运而生,来解决科学、理性自身代替不了宗教信仰,而宗教信仰又必然衰颓的悖论问题。对于西方来说牧师和医生之间可以诞生精神分析家,在中国,精神分析家会在哪里呢?
讨论现场
撰 稿 :贺辉
微信编辑:玄渊
栏目编辑:贺辉
文稿审核:陈斌
长按二维码关注
本公众号版权归“雪堂卮言精神分析杂志”及作者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在未征得我们同意的情况下不能转载我们的文章,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们的关注。如需转载合作等其他事宜,请联系我们:xtzhypsych@126.com
平台重在分享,尊重原创。文章仅表达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缘分,或许就在“在看”里

版权声明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