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重日节与双数偏好

中国的重日节与双数偏好
黎荔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有半数以上是重日,即月份与日期相同。这应该与我们民俗中喜欢双数有关。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秦汉及其以前,凡像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之类的“重日”,多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因而,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主要做祈福、祭祀或是纪念活动,以求得幸福、安康和吉祥。
其中,端午节本名为“端五”,即农历五月的第一个五日,也称“重五”,在这一天,人们赛龙舟食粽子。端午节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历法十月历的遗存,端午是阴阳交会不分高下的时间,端午的别名为“天中”,正是取其天地阴阳中和之意。农历九月九为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所以重九也就是重阳,日月并阳,两九相重,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更因“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遍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不难发现一个明显的特征,以“重日”为主要节日,主要过七个重日节,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为七吉,再加上后起的某些佛教节日(如浴佛、中元、腊八等)及其他零散节日(如上元、中秋)。其中,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是春节,也即正月正,俗称“过年”,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也即一月一是最重要的,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丰富多彩的春节活动,以“一月一”重日为高潮。根据这种重日的节日设计原则,目前台湾的“双十节”,其由来是辛亥革命纪念日,即每年公历10月10日,是为了纪念推翻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而设立的节日。还有我们近年来轰轰烈烈的“双十一”、“双十二”全民购物节,俗称“剁手节”,其节日设计也有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某种程度上可说是“重日”的延续。

我常常思考,农历的月和日相同,就是重日,重日就寓意天人交感、天人相通。翻翻老黄历会发现,重日这一天有很多讲究,重日忌订婚、嫁娶、治病、词讼,因为这一天乃是天路开通之时,人要敬天法地,应该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纪念活动。重日适合做吉事,不适合做凶事。原始易图的数符爻象及其象征指向,是导致重日节俗发生的思维和逻辑基础。《周易》的基本组成符号是“阴爻”和“阳爻”,爻的意义是两两相交。周易之道即为交感之道,交则吉、泰,不交则凶、否。周易里最吉利的一卦是泰卦,泰卦的卦象是乾在下坤在上,阳伏而有上升态势,阴居上有下沉态势,阴阳二气一升一降,是为天地交合之道,是为天地化生万物之机。生生不息正从这交合中来。泰卦作为十二消息卦(消息卦是与四季节气相联系的卦)之一,代表阳春三月,正是万物滋长、一年里最富生命力的季节。所以泰卦是最吉利的一卦,与泰有关的词语:安泰、泰山、国泰民安,否极泰来,三阳开泰等,都有着很好的意义。相交则泰,与此相反,不相交则否。否卦与泰卦卦象正好相反,乾卦在上,坤卦在下,阳气上升,阴气下降,上下相离,各不相交。意为天地隔阂不能交感,万物咽窒不能畅釜。是万物闭塞,诸事不顺之象。重日是日月相交,两两相重,古人觉得这个日子非常特殊而神秘,有交往则有感应,他们认为此日正是天人感应、天人相通之时。而感应这件事在古代是石破天惊的大事,中国远古有很多感生神话,如伏羲之母履“大人迹”而生伏羲,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而生黄帝。可见“感”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重要性。而感源自交,阴阳相交,上下相交,日月相交。氤氲感应,从而化生万物。

想起中国不仅在历法上崇尚重日,对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的人,也认为是一种异相、贵相。传说帝舜名重华是“重瞳”之人,而创造中国字的苍颉亦“四目相重”,南唐后主李煜和秦末在苏州起兵的项羽也都是“重瞳子”,这四人都是东方的帝王或者神。目有双瞳,节有重日,为什么中国古人认为双数好呢?也许每个人都渴望双数的状态——感应与连结,使两个分开的事物变得完整,使无所依傍的单数有了依傍。双双对对,总是和谐。在中国人的浪漫想象里,梁山伯与祝英台,死了也要双双化蝶。《孔雀东南飞》中殉情的焦仲卿与刘兰芝,死了也要在“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的松柏和梧桐中,做一对“仰头相向鸣”的双飞鸟,通宵达旦,日夕和鸣。

版权声明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