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人话来写浙江题:我决定不上树就生活在地上

看了这个作文题目我立即想到了看过的一本书《树上的男爵》。
柯希莫成长在一个典型的老式家庭之中,父亲是伯爵,母亲是将军,父母对儿女严加管教的同时缺少关爱,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柯希莫逐渐形成了叛逆的性格。12岁时因反对姐姐对动物的残害而拒食蜗牛的柯希莫被父亲怒斥,从而爬上了树开始了远离地面的生活。柯希莫逐渐适应了树上的生活,他将狩猎得来的动物皮毛做成衣服,在树上搭建舒适的房屋、引流泉水来解决自己的饮用水问题,与动物们协商获取食物……
当个人理想与家庭期许、社会要求有落差或形成了错位时,我们应该像柯希莫一样选择生活在树上吗?我以为不应该。
首先,个人与家庭、社会是不可分割的。可能有人能像安娜或娜拉一样从家庭中出走,但他(她)能完全地脱离社会像鲁滨逊一样在荒岛上生活吗?即使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不行。因为人是情感的动物,除了生存外还有很多非物质性的需求,这只有在家庭或社会生活中才能得以满足。
其次,根本无此必要。只不过是理想追求的不合拍,完全可以调整:错位了可以校正,有落差可以提升。个人要顾全大局,家庭与社会也要尊重个人,沟通才是关键,犯不着一走了之。柯希莫的父亲,严肃且挑剔,渴望将家业发扬光大。在他最后的时间里不是也理解原谅了柯希莫,并将配剑交给他,使他继承了男爵的头衔吗?还有柯希莫的母亲,曾经是个女军人,不是一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体贴和关心自己的孩子吗?
第三,家庭的期许未必就不能助你成功。《激情·燃烧·岁月》中的石林是在父亲强迫下去当兵,父子因此十八年不相见。最后石林是对父亲充满感激之情的,不是因为他当了团长,而是因为他理解了父亲。再比如郎朗学钢琴、丁俊晖打台球之初,哪个是百分之百自主自愿的,多是家庭的期许,父母的督促。他们现在的成就如何?《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也非常好的诠释了这个道理。不是说我们完全我放弃自我,绝对的服从家庭,但我们的理想可以以它们为参照系,尽可能靠拢。完全没必要断然切割。
第四,人不能完全只为自己而生活,必须要考虑社会的需求。个人的理想当然应该受到尊重,但绝不可能置社会于不管不顾。同时,人只有将自己的理想与社会的福祉结合起来才能走得更远。学习《陈涉世家》时,我一直在想:这么一位敢为人先的英雄为什么会失败呢?“苟富贵,勿相忘”,我把陈涉的这句名言念了五百遍后找到了答案。问题就出在这儿:他只把理想定在了个人或一个小集体的富贵之上,并没有更为远大。所以当取得了一些小胜后就开始享受了,失败是注定的。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多是这个故事的翻版:李自成、洪秀全……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成功?它是把为全人类谋福利放在第一位的。志存高远,就需要将自己前途与家庭和社会联系起来,毛泽东、周恩来、邓稼先、钱学森等伟人莫不是如此,所以他们更加受人尊敬。
上树就是一种无情的切割,不到万不得已,不该实施。柯希莫上树了,再说,他最后成功了吗?所爱的人离开他远嫁印度,就宣告了他的失败。柯希莫虽未回到地面,65岁时攀住路过的热气球而消失了,这只是他最后的倔强而已。这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直立行走的。武陵人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就寓示了那只是人们的幻想而已。
所以,我决定不上树,就生活在人间,与自己的家人同在,与社会同在,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